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岷县花儿艺术节结出精神文明硕果

发布时间:2024-06-25 11:19:55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岷县花儿艺术节结出精神文明硕果

——中国网音乐频道现场专访岷县宣传部部长

日前,以“世界花儿·多彩岷州”为主题的2024岷县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节在甘肃省定西市黄河上游岷县青年林生态保护治理及洮岷花儿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开幕。

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汪尚学、甘肃省定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温卫东、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定西书画院名誉院长丁学洲,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陈建国,市领导王宝林、寇继军、范红梅、曹慧民及祁义江一同出席活动。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汪尚学宣布2024岷县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节开幕。

本次花儿艺术节开幕式晚会共精心设计了《茶马古道美名传》、《更喜岷山千里雪》、《一曲花儿唱千年》、《岷县当归甲天下》、《人间烟火满岷州》、《奋进岷再加力》六大篇章,从千年花儿艺术传承与现代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用文化艺术的视角向世界传达岷县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中草药产业、人文精神建设,将“多彩岷州”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据悉,本次花儿艺术开幕式的演出由近千名岷县文艺工作者、民间文艺爱好者、民间艺术家、学生共同参与,中国网音乐中国频道派出了十余位专业编导进行全程指导。整个开幕式持续了近3个小时,现场观众达万人,线上直播观众近300万人次。当天晚上由于活动开始前突降暴雨,温度低至10度,但演员和观众的热情依然高涨,无人中途离席,并纷纷表示晚会精彩程度堪比春晚,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开幕式以合唱《歌唱祖国》作为尾声,全场万名观众齐声高歌,歌声彻山谷,不少观众激动的热泪盈眶。

岷县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黄艳芳接受中国网音乐频道专访,就岷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挖掘特色非遗资源、扩大“多彩岷州”文化品牌效应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多维度写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岷县答卷”

记者:2024花儿艺术节让大家欣赏到了“百花齐放”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外界友人感受到了岷县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和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高亢热忱,请问,岷县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做了哪些积极有效的工作?

黄艳芳:近年来,岷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新一届的党政领导班子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特色非遗资源优势,创新推出“四聚焦四提升”工作思路,着力在聚焦阵地整合、群众主体、需求供给、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资源利用力、建设向心力、文化服务力、制度实施力。高标准举办以花儿艺术节、赛马节、当归大会为代表的各类节会活动,依托红色公交专线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大讲堂”,充分调动县域文化志愿者力量打造“岷县书房”“文化润万家·书香满岷州”文化主题街区等,有效带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既拓宽了群众收入渠道,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把岷县“花儿”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记者:“花儿艺术节”对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群众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县委、县政府会积极推动“花儿艺术节”的建设事业?

黄艳芳:艺术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气质。我们的“花儿艺术节”参与表演的基本上都是岷县本土的文艺工作者以及多才多艺的父老乡亲,他们不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对我们这片热土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一代代“花儿”传承人、保护者,从青丝到白发,只为一个心愿,把岷县“花儿”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有效整合文化资源扩大“多彩岷州”文化品牌效应

记者:接下来岷县县委、县政府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提高需求的同时,在精神生活提高方面还会有哪些有力举措?

黄艳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3+18+N”的工作思路,以集中性活动为引领、以示范性活动为载体、以普遍性活动为支撑,高标准、高质量、高品质举办以花儿艺术节、赛马节、当归大会“三大节会”为主的各类文化节会活动,持续推动“四馆一站一书屋”免费开放,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策划举办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有效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社区)、全民阅读、体育比赛等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扩大“多彩岷州”文化品牌效应。我们也诚挚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常来岷县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这里的色彩、韵味、温度,与49万岷州儿女一道,携手同行、同舟共济,共同绘就新时代“岷山壮丽画卷”!

据了解,2024岷县非遗宣传周·花儿艺术节期间还将举办岷州小吃美食节、非遗技艺展示购物节、洮岷花儿歌手大赛、特色产品展销会、第二届啤酒节、书法摄影精品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大力宣传推介岷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绮丽的自然风光,全面释放多彩岷州地域文化价值,加快文化、体育、旅游、经济融合发展,为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