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伦巴舞与陕北秧歌同台“喀秋莎”与“信天游”和鸣

发布时间:2024-07-03 09:41:27 丨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陕北秧歌表演现场

本报驻陕西记者秦毅

来自俄罗斯的艺术家与来自陕西榆林的传承人同台互动,“喀秋莎”遇到“信天游”,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歌曲,却都能充分传递歌唱者的情感和思想……近日,由陕西省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外事和对外经济协作局等承办的“榆林·陕北民歌展暨国际非遗交流互鉴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阿尔巴尼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意大利、赞比亚等20余个国家和相关国际机构的驻华外交官、非遗研究学者、外交关系专家莅临现场,就非遗保护、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互动交流,进一步推动国际文明互鉴。

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普卡尔·施雷斯塔表示:“我很喜欢本次活动的展现形式,与以往我看到的展览不同,它运用具有科技感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历史发展。我期待未来可以让尼泊尔和陕北的非遗进行深度交流,进一步推动两地之间的友好往来。”

此次活动以“传承创新、互鉴合作”为主题,通过“千年老根黄土里埋”“满天星星一颗颗明”“守望非遗留住根脉”“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篇章对陕北文化进行全面展示。凭借国际非遗展演、特色非遗体验以及多种科技化展陈手段,让展览“活”起来,为嘉宾和观众呈现一场非遗主题的视听盛宴。

俄罗斯艺术家伊丽莎白演唱《喀秋莎》 

活动现场,“喀秋莎”牵手“信天游”,以音乐这一共通语言进行交流,深深感染了现场嘉宾及观众。艺术家站在实景搭建的黄土高坡上,辅以声光打造的瀑布和窑洞,展现出黄土高原梁峁交错、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恰到好处地将嘉宾带到颇具陕北风土人情的环境中。此类创新感十足的展演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来自清涧县的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带来《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兰花花》《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等曲目表演,来自意大利、俄罗斯的艺术家也演唱了经典曲目,天籁和鸣赢得中外嘉宾阵阵掌声。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顾问莫妮卡·贝泽加托表示:“陕北信天游在表现形式上和意大利歌剧很类似,声音高亢洪亮,能让大家瞬间捕捉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心情。十分期待陕北的民歌来意大利演出。”

此外,来自古巴的舞者阿利亚尼斯和亚尼尔在活动现场与陕北秧歌进行深度互动。富有激情的伦巴舞蹈和颇具热情的陕北秧歌同台演出,为海内外嘉宾带来了艺术碰撞下的美的享受。

在参观的同时,嘉宾还体验了剪纸、跳秧歌等榆林特色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级顾问唐华德说:“我本人去过陕西很多次,但是这次活动让我对陕北文化有了更深层了解。”

榆林市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个。2023年1月,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通过验收,被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同年2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召开,进一步提升了全市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也擦亮了榆林非遗这块“金字招牌”。

嘉宾点赞清涧石板

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单舒平表示,此次国际非遗交流互鉴活动依托榆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不断深化榆林与友好城市的交流交往,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次活动的举办,既是榆林与全国及世界各地非遗的交流互鉴,也是友谊的连接凝聚,更将是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新开端。榆林也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把加强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掘和用好陕北丰富的文化资源,让陕北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在未来,榆林还将继续全面整合区域内非遗项目,组织非遗交流活动,让非遗技艺通过更多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走向世界舞台。

(图片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