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聚焦

石凉道人独创《祝福令》书法,开合体字书法新风

发布时间:2024-07-08 17:07:33 丨 来源:北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石凉道人——宋洋,字少言,道号崇言。祖籍山东,现居北京。自幼喜欢音乐,善斫琴,习古琴近二十载,渐入音声之道。亦擅长书法、篆刻。200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当代书画篆刻艺术大家韩天衡先生。现为中国道协书画院艺术委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书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学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秦文研究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北京道协书画院艺术委员。

图示1:石凉道人(宋洋)

石凉道人在音乐、书画和篆刻等多个艺术领域广泛涉猎,几十年来不断的深入研学,是一位多才多艺且有修行的艺术家。

其学识渊博,加之在道学方面精进修炼,为后来创作《祝福令》合体字书法提供了灵感之源和能量之源。

图示2:石凉道人《祝福令》合体字书法[天官赐福]

图示3:石凉道人《祝福令》合体字书法[万事如意]

《祝福令》书法风格独树一帜,从名称看亦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能量,无形中就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力。修行人具备法脉传承,意念更为强大,有不同程度的言出法随。道家术数法则与正能量语言相结合,这种方法就是“祝法”。

祝法,是意识力的运用。萨祖云:“我举此一念,则天地之气自然感召,是祝福自我与祝福他人。其根本内涵与道合真,超越心理学中的“暗示”和“吸引定律”。祝法要依照传承持诵,要运用“意识力”“心力”与天地沟通,从而与天地频率共振。要用心去体悟,用心去践行,自然能发挥无穷妙用。

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一切顺利与幸运。福”字是最重要的吉祥符号之一,“福”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幸福的初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福,祐也。”可见,“福”字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对生命的期望,它是将自然界与理想中的形象概括为崇拜象征、图案以及文化的符号。“福”字在汉语中象征着幸福、福气、福运,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追求。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令,会意字,从今从人,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今,王权旨意;人,跪跽的人,两形会意,跪跽的人接收王权旨意。引申为接受、听从、法令。《土风录》云:“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也就是命令使其传达到位。

综合上述释义,石凉道人为其合体字书法取名为《祝福令》,是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道养正,修养自己,同时服务大众的一种思想理念。

图示4:石凉道人《祝福令》合体字书法[满堂吉庆]

《祝福令》合体字书法的创作过程:

在书写《祝福令》合体字书法的过程中运用道家所修炼秘法与以加持,每一幅《祝福令》如同道家能量满满的灵符。因此《祝福令》有很高的能量。

石凉道人《祝福令》采取篆、隶两种书体结合,看起来如字如画,结构大气,线条通达。取篆书之纵势,隶书之横式,篆书长方,笔画均匀对称,结体典雅平和、圆润平整,以竖画较突出。隶书横长竖短,笔画的古朴、苍老、庄重、规范,两相结合刚中守柔,刚柔并济,形成了一个和谐共处的统一体,把人带入和谐、安定、顺利、通达、吉祥如意的能量场。就如《易经》中的泰卦卦辞“泰,小往大来,吉,亨”。

图示5:石凉道人《祝福令》合体字书法[金玉良缘]

图示6:石凉道人《祝福令》合体字书法[万祥云集]

运用色彩能量学,引入颜色的磁场、信息、能量。在书写时以上好金液,添加无根水、朱砂等调和成墨,与中国传统的红色泥金宣纸搭配。

红与金黄两种富贵色具有改变环境磁场的作用。红色与金黄色是来自太阳的能量,链接热情、希望、奔放、活力、青春、喜庆。红色是生命能量,激活心灵深处的勇气、活力,创造生机勃勃的能量场。金黄色是财富和成功能量,也代表智慧与光明,激活人们乐观、自信、平和、喜悦的内在能量和行动力量,激发创造力。

图示7:石凉道人《祝福令》合体字书法[吉祥如意]

中华文化符号“合体字”的历史演变:

中华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中华文化当中合体字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在古代,合体字由先秦时期起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了少量的合体字。随后到了汉代,合体字在符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符箓是汉代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体字作为符箓的基本元素,承载着神秘的道教信仰和文化内涵。这些合体字形态奇特,寓意深远,既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性,充分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到宋代时期,合体字在民俗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宋代民间文化的兴起,合体字开始广泛应用于吉祥图案、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等领域。到了清代,合体字在吉语中的应更加广泛。清代时期,人们对吉祥、福祉的追求,合体字因其寓意美好、形态独特而备受青睐。

由此可见合体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态多样,体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