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悦
日前,贵州·剑河2024年“六月六”仰阿莎文化节民歌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举行。图为苗族民歌参赛队在演唱民歌。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民歌犹如一株苍翠古木,根系深扎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枝丫在创新之风中蓬勃舒展、生机盎然。
民歌的根,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民歌以其独特的原生性和乡土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的桥梁。原生性赋予民歌生命力,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都是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捕捉,都是对时代精神的深情表达。乡土性体现了民歌的灵魂,它将民歌牢牢锚定于一方水土的文化坐标,使之成为地域文脉的生动载体。方言的韵致、润腔的细腻,不仅丰盈了民歌的艺术画卷,更强化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切归属感。
民歌的枝,需要在创新中生长。在新时代,民歌要想焕发新的生命力,就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歌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研究,还应付诸舞台实践,只有在被演唱时,民歌所承载的历史底蕴、民族精神、美学价值与独特韵味才能被展现出来。民歌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民歌的表现形式上,更要体现在民歌的题材和内容上。作曲家、演唱者要发掘映射社会百态、彰显时代精神的新主题,创作出契合当代心灵图景与审美追求的词曲。正如广为传唱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基础之上用汉语重新填词,使这首嫁令阔曲调传扬到全国乃至世界。
民歌的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民歌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平衡至关重要——既不可盲目求新而忘本,也不可故步自封。古木在稳住根基的同时,亦需新芽绽放,民歌亦应在尊重传统之余,勇于尝试新颖的表达与传播。
穿梭于古典与现代的时空隧道寻觅共鸣与和谐,在承前启后与革故鼎新之间把握平衡与尺度,是民歌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