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弦乐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浸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21日晚,以“美美与共”为主题的筝乐团重奏协奏专场音乐会在京圆满收官。当代中国杰出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吉炜教授带领团队的青年演奏家们,为听众献上一场“足以极视听之娱”的饕餮盛宴。
名曲开场咏经典,筝声悠扬点燃音乐热情
当指尖轻抚琴弦,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的悠扬旋律倾泻而出,素有“古筝第一名曲”美称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依据唐朝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意境,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
吉炜教授高超的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用音韵之美感染了现场听众。一曲终了,在短暂的沉寂后,现场迸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吉炜教授在掌声中向观众们致意,经典曲目《渔舟唱晚》用浓烈的古韵之美点燃现场观众的音乐热情,也为今天的“筝乐”盛宴拉开了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以“天地之美”“和合之美”两个篇章呈现“美美与共”的主题。在曲目安排方面,不仅有《渔舟唱晚》《夜深沉》《闹元宵》多部经典作品,还有《紫禁·瑶光》《踏莎行·春咏》《中国·万疆》等新创作曲目。这些作品既展示了古筝的深厚历史底蕴,也诠释了古筝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强劲张力。演出通过重奏和协奏的形式,将古筝这件经典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展现在观众们眼前。
名家演绎助传承,华夏筝情装点缤纷暑期
本次音乐会由北京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主办,系缤纷国图·2024暑期儿童演出季系列演出之一。演出旨在面向青少年和广大艺术爱好者,普及、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艺术和古典音乐,奉献更多样的适合青少年的舞台剧目,为观众提供一个能够系统欣赏艺术的最佳机会。
吉炜教授作为备受中外乐坛瞩目的中国民乐演奏家,曾在国际国内举办音乐会上百场,在重大国事活动中演奏古筝协奏曲。音乐会现场,不乏慕名而来的青少年民乐爱好者和家长朋友。“我希望通过今晚的演出,让孩子可以感受到东方韵律之美,更好地认识国乐、爱上国乐。”观看演出的观众说。
作为致力于古筝演奏现代化、国际化创新的探索者,促进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开拓者,吉炜教授对民乐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古筝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乐器,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这项技艺。自古习筝者大都讲究‘以琴修行,执音养心’,这是古筝艺术的文化传统,也成为了当今古筝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传承育人优秀积淀。”吉炜表示,古筝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代表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汇聚精粹,积淀底蕴。古筝的演奏过程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音乐的独特见解。
国韵筝鸣颂“和合”,礼乐弦音点题“美美与共”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筝音绕梁,“独”则唯我无双,“和”则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音律之所以传承千年,不在于曲高和寡而在于和合共生,美美与共。
当文化以音律的形式得以流芳百世,当古人奏起思想的乐章,民族音乐就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美美与共”出自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论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强调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体现了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本次音乐会采用多元的演奏形式,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展现了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强大可塑性、创造力,也展现了民族音乐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巨大包容性。相信在以吉炜教授为代表的一众杰出民乐演奏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民乐传承中不断“焕新”,持续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