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舞蹈界唯一的国家级评奖活动,中国舞蹈“荷花奖”凭借其权威性和导向性,在舞蹈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近日,于杭州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为观众呈现了24部舞蹈精品。这些作品均运用古典舞独特的肢体语言来塑造形象,深刻诠释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风貌。
在男子独舞领域,《狂草》以“草圣”张旭为创作灵感,巧妙地将“纸上之舞”转化为“身体之书”,生动展现了一代宗师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现实的超脱以及对自我精神的重塑。《砺》则通过棍与身体的互动,利用不同的力量效果,呈现出拟杖、拟桨、拟帆等丰富多彩的视觉画面,形象刻画了人物以“棍”为伴、行天下的生命历程。
在双人舞方面,表演者善于运用道具与肢体的巧妙结合来构建空间意象。《天上月》以“伞”喻“月”,通过高低错落、前后穿插、明暗交替的舞台效果,营造出人与人、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虚实相间的意境,男女舞者流畅而富有质感的舞动,寄托了“月是天上月,人是心上人”的浪漫情怀。《山水之间》则依托“斗笠”这一道具,不仅明确了乡间劳动者的身份,更使“斗笠”成为连接身体与叙事的桥梁。通过平面、立面的“滚、绕、遮、荡”等动作发展变化,摆脱了双人舞套路式的“托、扶、抱、甩”,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与情感交融,呈现出含蓄蕴藉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此外,部分作品还将文学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巧妙融入舞蹈叙事中。例如,《离骚·香草美人》以女子群舞形式呈现“香草美人”意象,在感伤而唯美的意境中表达了屈原对崇高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广陵绝响》则以嵇康临刑前的抚弦心境为表现对象,借助“琴弦”隐喻“规则”,深刻描绘了嵇康一生的多个侧面及其复杂情感。《稚水微澜》则通过舞者灵动轻盈的身体表现水的不同形态,探索了“圆”在身体及立体空间中的新流动方式,不仅展现了幼小水滴的坚韧不拔与广纳兼容的独特魅力,更表达了中国人对“上善若水”品德的向往与追求。
在本届“荷花奖”的舞台上,“文物起舞”成为一大亮点。诸如《青墩玉影》《俑生俑事》《思乡切·女史箴图》等作品,通过舞蹈让古代舞俑、石窟造像、古代壁画、古代绘画、象形文字等文化遗产在舞台上“复活”。以《俑生俑事》为例,该作品超越了简单模仿秦俑外形的层面,赋予了秦俑“丈夫”的鲜活形象。通过空间叙事手法,舞台被巧妙地划分为两个时空:前面的“妻子”们晾晒、缝补着夫君的征衣,流露出家的温馨;后面的将士们则在沙场上奋勇征战,彰显出卫国的豪情壮志。在女子柔情祈盼与将士疆场驰骋的互动中,“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主题跃然台上。
总体而言,本届“荷花奖”终评入围的古典舞作品在继承优良传统方面表现出色,如《印心》和《春江曲》两个戏曲题材的水袖作品就成功延伸了古典舞课堂训练的成果,绝大多数作品都实现了“形、神、劲、律”的和谐统一。不过,仍有一些方面未能完全满足观众期待。虽然不乏值得赞赏的作品,但真正令人“惊艳”的佳作较少。在情绪表达上,也需要更多像《踏歌》那样平和、雅致、愉悦的作品,以及像《雨花石的等待》那样的当代叙事风格。因此,如何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的当代叙事方式,使中国古典舞更加与时俱进地阐发中国精神,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
(作者:刘洋,系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