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一场精彩的红安红色歌谣音乐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光谷音乐厅奏响,激昂的歌声回荡在整个音乐厅。这也标志着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红安红色歌谣新时代传唱人才培训”项目圆满完成。
红安红色歌谣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安地区红军、农民、工人、文人创作的革命之歌。“红安红色歌谣新时代传唱人才培训”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以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30名优秀艺术从业者,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
中南民族大学成为传唱红安红韵的聚集地。红安红色歌谣是新时代加强中国革命史研究、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这一项目正是对其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体现了国家艺术基金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坚定支持。
11月6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中南民族大学光谷音乐厅举行。来自全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和30名学员齐聚于此,共同为红安红色歌谣的传唱贡献力量。
“作为来自红安的参训学员,能参与到这样意义非凡的培训项目中,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来自红安的培训学员肖泽宇自豪地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红安歌谣的艺术特色》《红安歌谣与地域文化》《红安歌谣主题意蕴及审美特征》《红安歌谣在当代的可用价值与流传》等文艺理论,以及歌谣演唱中的装饰音、音乐色彩、演唱方法等演唱技巧,还有歌谣演唱中的肢体语言、舞台呈现表演训练等专题,全方位提升了学员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经过在培训班对红色歌谣的历史、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的学习,我领悟到这些歌谣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生动的革命史教材。我也意识到,传唱这些歌谣,实际是在向听众传递其背后深刻的内涵。”培训班学员薛海分享着自己的心得。
在这里,学员们不仅能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学习红安红色歌谣的演唱技巧,还能通过田野调查训练、实地采风、音乐会等形式,深入了解红安地区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
“在《红安红色歌谣表演及演唱》专题课程上,来自武汉歌舞剧院教授王丹萍对每一句歌词的情感表达、演唱时的气息运用、音调把握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与示范,让我收获颇丰。”薛海回忆道。
这是一个学员们广泛交流的平台,项目授课老师经验丰富、专业背景深厚,在业内享有盛誉。在这里,学员们既能与专家交流心得,又能与同行切磋技艺,共同推动红色歌谣的传承与发展。
“课堂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李秀英对于音乐艺术追求极致、准确的标准深深打动了我,她对我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更加明确了方向。”培训班学员李雪菲激动地说道。
11月15日至22日,项目负责人教授刘慧带领培训班学员及工作人员35人前往红安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研学活动。
在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众多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让学员们领略到了红安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员们深入红安的大街小巷,在田间地头寻找感觉、获取灵感。
“在这8天里,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开阔了眼界,又汲取了力量,收获满满。”培训班学员董莹莹说。
12月5日晚,在中南民大光谷音乐厅,一场精彩的红歌音乐会为本次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们能有机会在这次结项音乐会把自己对于红安红色文化的感悟以音乐的形式在舞台上传递出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陈威感慨道。
《黄安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安红》《红韵中国梦》……或突出了红安人民的革命斗志和精神,或体现了红色歌曲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台下观众随着音乐节奏拍手,热情欢呼。
“我们都是新时代红安红色歌谣传唱人!”音乐会尾声,学员们站在舞台中央,信念坚定。
“很高兴欣赏到了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我深切地明白什么是红色精神,什么是红色力量。”这场音乐会让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3级本科生胡安宁心潮澎湃。
经过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学员们从初识红安歌谣到深入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他们用歌声传递革命精神,用表演诠释民族情怀。
“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心怀敬仰、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够将红色歌谣唱响新时代,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愿红安红色歌谣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愿红色精神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刘慧说。(罗富元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