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歌舞剧院:七十载为人民而歌
中国文化报 2024-07-18 09:29:05

郭志清 本报驻山西记者 朱 萌

观众在院史馆回顾山西省歌舞剧院70年发展史朱萌摄

山西省歌舞剧院的前身是1954年建立的山西人民歌剧团。70年来,剧院的一代代文艺工作者自豪地称自己为“省歌人”,他们扎根于山西文化,创作了1000余部优秀作品,并赴各地演出,用实际行动回应着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发展的热切期盼。

开创“黄河派”歌舞艺术

提起山西省歌舞剧院,总绕不开“黄河派”歌舞艺术。

回溯20世纪80年代,劲歌热舞席卷全国,民族歌舞一度被冷落。如何打造观众爱看的演出,成为当时中国歌舞界共同的探索方向。1987年,山西省歌舞剧院精选近30首山西民歌,打造以山西民歌为主的歌舞晚会《黄河儿女情》。在表演中,剧院还融入了迪斯科等流行舞蹈元素,加入电声乐等现代手法,展现了独特的新山西民间歌舞风格。“《黄河儿女情》一经推出,就红极一时。”曾参与演出的贾小平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段3分钟的舞蹈,获得了观众7次掌声。

以此为起点,黄河系列歌舞晚会《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以及《黄河情韵》《舞动黄河》《天下黄河》《九曲黄河》等大型歌舞剧接连推出。央视春晚也接连抛来橄榄枝,《看秧歌》《桃花红杏花白》等山西民歌红遍全国。

2019年,剧院打造的舞蹈史诗《黄河》突破以往黄河歌舞的抒情叙事特点,简化情节、强化情感,弱化具象、强化象征。作为“黄河派”歌舞艺术的新晋代表作,舞蹈史诗《黄河》如今已演出百余场,深受观众喜爱。

优秀舞台作品竞相涌现

长期以来,山西省歌舞剧院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努力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省歌人”整理了100多种民间歌舞、曲艺,收集记录了1000余首民歌,创排了歌舞剧《哑姑泉》、歌剧《壮志易山河》、舞蹈《对花》、笛子协奏曲《走西口》等作品,这些作品是剧院创作初期的典范之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除了“黄河派”歌舞艺术,舞剧《傲雪花红》、吹打乐《金石之声》、民族交响音诗《关公》等作品诞生,成为剧院的第二次艺术创作高峰期。

2011年转企改制后,山西省歌舞剧院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进一步聚焦山西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扎实开展采风创作,讲好“山西故事”。近年来,剧院倾力打造的音乐剧《火花》、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民族歌剧《三把锁》广受赞誉。

艺术惠及更多群众

一代代“省歌人”不仅把艺术传播出去,还把惠民演出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山西省歌舞剧院和多个文艺院团联袂演出,将歌舞、民乐、曲艺、小品、情景朗诵等文艺节目带进公园。每到周末,太原文瀛公园、学府公园里都充满了文艺气息。利用山西省歌舞剧院黄河剧场演出阵地,剧院开展“天下黄河”文化惠民演出,持续擦亮“黄河歌舞”文化品牌。此外,剧院与太原市杏花岭区合作开展“舞台上的思政课”主题活动演出,送艺术进学校。在“免费送戏下乡进村”和“百姓点单”公共文化服务演出活动中,山西省歌舞剧院的演出队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自2017年以来,山西省歌舞剧院开展惠民演出365场,走过全省11个地市,服务20余万名观众。

日前,山西省歌舞剧院建院7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如期进行,音乐剧《火花》、舞蹈史诗《黄河》、儿童剧《望子成龙》等15场优秀剧(节)目和1台主题晚会精彩上演,老中青三代“省歌人”同台表演。音乐剧《火花》主演、青年歌唱家许成龙说:“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服务,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我们才能够真正被观众接纳和喜爱。”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