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廖昌永坐在指挥椅上演唱。蒋迪雯 摄
如何让百年积淀艺术歌曲"经典化"
■本报记者 吴桐
因腿脚受伤行动不便,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几乎推掉了近期所有演出,唯一舍不得的,是5月5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举行的 《春思曲——中国艺术歌曲百年(一)廖昌永独唱音乐会》。他坐在轮椅上被学生推上舞台,换了一张指挥椅坐定,一连唱了17首中国艺术歌曲。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在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演了一场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上海歌剧院“上海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上也有中国艺术歌曲的绕梁之音。本届“上海之春”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聚焦,引发思考:如何促成有百年积淀的中国艺术歌曲“经典化”?
填补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空白
并非所有具备艺术性的歌曲都能叫“艺术歌曲”。著名作曲家陆在易说,艺术歌曲有4个特征: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歌词应是文学性很强的诗作;一般是为指定声部而作;伴奏乐器主要是钢琴,可谓歌声与琴声的二重奏。
大约5年前,廖昌永开始着眼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的梳理。在上海音乐学院,一个包含理论家、作曲家、歌唱家和钢琴家的团队被组建起来,专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上世纪20、30年代的精选作品已被廖昌永录成了唱片,他希望能继续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乃至近年来的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共计划完成10张唱片的录制。在廖昌永看来,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为演唱提供可靠的范本,都是将中国艺术歌曲“经典化”的过程。
创作难度不低于交响乐或歌剧
让陆在易遗憾的是,虽然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来积累了不少优秀作品,但近年来的创作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曲家和音乐学院的学生注重交响乐、室内乐和歌剧等大部头作品的创作,而轻视艺术歌曲的创作。他指出,创作艺术歌曲的难度并不低于创作交响乐或歌剧,它要求创作者有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伍维曦说,中国艺术歌曲追求微妙情绪的抒写,追求深邃优美的意境,韵味无穷。在艺术价值上,艺术歌曲丝毫不输交响曲。“中国艺术歌曲接续了中国古典艺术的文脉,有助于在今天继承文化传统,重塑文化自信。”
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典
在本届上海之春《教我如何不想她——杨小勇独唱音乐会》上,钢琴伴奏是来自意大利的钢琴家亚历山德罗·阿莫雷蒂。阿莫雷蒂听完杨小勇唱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后说,这不就是舒曼吗?杨小勇还记得,他有一次在印尼演唱艺术歌曲《月之故乡》,一位在印尼出生的华侨听罢惊叹,原来中国有这么好听的歌曲。
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上海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上演唱了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对他来说,唱好中国艺术歌曲并不比唱好西洋咏叹调容易,因为要用声音去描绘诗情画意。
已经把中国艺术歌曲唱到过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廖昌永,希望能继续推动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走向世界。他认为,还应该推动中国艺术歌曲作为国际性声乐比赛中的指定曲目,为外国选手提供乐谱、录音范本和阐释,让外国选手都来了解和演唱。不仅要让中国艺术歌曲成为中国的经典,也要成为世界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