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座无虚席,700余名观众共同观赏了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之“敛步随音——中西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作为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开演”后的首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组织及承办。自2012年成立至今, 该部门一直秉承“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的艺术宗旨,先后三年组织了中央音乐学院巡演团赴欧洲、北美“三巡”展演活动、邀请国外学子来华学习体验中国音乐文化的两届“国际音乐夏令营”,以及两届“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主题论坛”等国内外影响广泛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世界音乐文化“双向交流,深度融合”。
用跨文化“新作”为中国音乐发声是此次音乐会的特色。当晚共上演9首风格多样、体裁各异的室内乐曲目,其中7首为前沿新作品。首先,古筝重奏《月儿高》(2015年编排)拉开帷幕,传统古曲的风韵在纵横交错的声部中完美呈现。其次,芮雪教授于2015年为二胡、中胡与吉他而作《风之旅》(2015年获“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金奖)运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将蕴含中国元素的音调重新演绎。第一位外派丹麦音乐孔子学院作曲志愿者教师田景伦,在任期间创作的《千年》(2014为古筝、古琴、扬琴、二胡和钢琴而作)力求将西方现代创作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以中国民族乐器呈现出国际化的审美意趣。陈丹布教授于2014年为琵琶、古筝而作的 《醉影婆娑》以汉唐之风,通过琵琶与古筝自然天成之和声完美地再现古典韵致,表现了古代女子饮酒之后于花间轻盈起舞,广袖长舒,寓于“花中有侬,侬中有花”的婆娑意境。青年作曲家刘力2014年为“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创作的《彼岸花》将带有东方印度音乐色彩的和声语汇,将6个音的主题在音乐展开过程中复杂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对生命意义深度思考的主题。定居德国的陈晓勇教授始终强调:在深刻理解本国与欧洲音乐及其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更高层次音乐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追求人对音乐在精神层次的认可,因此当晚演出的《水样》(2015为笙与室内乐团而作),又是一部有着力挖掘中国传统器乐之现代精神的作品。
音乐会上演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作曲家对跨文化音乐的理解,也吸纳了西方作曲家从不同的角度,探求中国音乐魅力的作品,如:彼得·帕扎特(波兰)2014年为打击乐、古筝、钢琴、手风琴和大提琴而作《莫言》(获首届“丹麦音乐孔子学院”作曲比赛一等奖)。精彩的无伴奏合唱《愉快的舞蹈》 、《边跳边唱》,以及被誉为“当代肖斯塔科维奇”的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的作品《第三弦乐四重奏》,其标志性的“复风格”也象征着此场音乐会鲜明的包容性与多样性特征。
音乐会演奏阵容涵盖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多位优秀青年师生,以及“袁莎筝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附中合唱团”、“琥珀四重奏”、“茉莉花”扬琴重奏团等多个活跃于当代舞台的组合和团体。
社会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齐聚中央音乐学院,只为一睹高水平的中西室内乐音乐会,虽说此次前沿的新作品居多,但观众们仍在高潮不断的气氛下,静心凝神、敛步随音,沉浸于丰富美妙的音乐之流,感受跨文化的融合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