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本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清华大学,完成了她生命历程的第500场演出。20年前,作家白先勇敏锐地觉察到青年观众之于昆曲传承的重要性,提出“我的昆曲是给二十一世纪的观众看的”。
7月21日晚,“中华四季”音乐会登台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大剧院2024“漫步经典”音乐会中的一场演出,本场音乐会风格多元,既有小提琴和唢呐等中西乐器的主奏,也有爵士乐的自在与轻松。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受到众多观众喜爱。多年来,广东粤剧院不断创排经典剧目,加强人才培养,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推广方式,一部戏唱进更多观众心中,也让粤剧艺术不断绽放光彩。
“太阳出来哟喜洋洋,我们下田哟把秧薅;薅起秧来哟把歌唱,唱得心里哟好舒畅。”暑假以来每个晴朗的傍晚,重庆市垫江县高峰镇大井村20多名大中小学生,就会来到寇家坝薅秧歌广场跟着几位年长的村民学唱薅秧歌。
旧称“子弟戏”的芗剧,又名歌仔戏、改良戏,起源于我国台湾而流行于闽南,因盛行于芗江沿岸,故有芗剧之名。福建漳州是这一剧种主要的起源与流行区域。
《中国节》混编室内乐音乐会日前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在北京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张鸣的执棒下,北京交响乐团和北京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以传统节日为主线,用中西乐器奏响美妙的旋律。
戏曲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现代化方案与现代化选择。一百年来,有高峰,也有低谷。党的十八大以来,戏曲的现代化迎来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来自民间的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并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与乡村血脉,体现着当地民众的性格爱好、内在气质和生活情趣。